安徽砼宇特构科技有限公司

涵管的生产是否符合环保标准?

2025.07.17

涵管作为水利、交通工程中广泛应用的预制构件,其环保合规性需从材料选择、生产工艺及末端治理三方面考量。根据我国《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》《污水综合排放标准》及《绿色建材评价标准》,当前主流涵管生产基本符合环保要求,但不同材质存在差异性环境风险。

混凝土涵管占市场份额60%以上,其生产主要面临粉尘污染与能源消耗问题。规范企业普遍配置脉冲袋式除尘器,粉尘排放浓度可控制在20mg/m³以下,优于30mg/m³的限值。采用蒸汽养护替代燃煤养护技术后,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40%。但中小型厂商仍存在砂石骨料露天堆放、废水回收系统不完善等问题。

塑料涵管生产需关注VOCs排放及再生料使用。厂商通过封闭式混料系统、RTO焚烧装置将非总烃排放控制在80mg/m³以内,符合《合成树脂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》。但劣质再生料添加可能导致重金属析出,部分企业未严格执行《再生塑料制品环境管理办法》。

金属涵管的镀锌工艺存在锌烟污染风险,达标企业采用自动镀锌线配合酸雾吸收塔,锌及其化合物排放浓度稳定低于1.2mg/m³。但热浸锌工艺能耗较高,个别企业尚未完成替代焦炭的能源结构转型。

行业整体呈现环保水平阶梯化特征:头部企业通过光伏发电、中水回用实现清洁生产,部分获评绿色工厂;而作坊式企业仍存在环评手续不全、污染治理设施形同虚设等问题。生态环境部2023年专项检查数据显示,涵管行业达标率为78.6%,主要问题集中在危废贮存不规范(23%)、自动监测设备未联网(15%)等方面。

建议采购方优先选择具备环境管理体系认证、排污许可证的企业,重点关注生产废水循环利用率(应达90%以上)、固体废物综合处置方案等指标。随着《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推进,行业正加速向免蒸养混凝土技术、生物基塑料等低碳方向转型,未来三年有望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下降12%的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