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管脱模时间的确定是混凝土预制管节生产中的关键环节,需综合考虑材料性能、施工条件及质量控制要求,主要依据以下原则:
一、强度控制原则
脱模时混凝土强度需达到设计强度的30%-50%,以满足管节自重承载需求。通常通过同条件养护试块进行抗压强度检测,夏季自然养护需18-24小时,冬季需延长至36-48小时。采用早强型水泥或掺入减水剂时,可缩短至12-16小时。
二、温度敏感性控制
环境温度是变量,标准条件下(20±2℃)脱模时间为24小时。温度每降低5℃,时间需延长20%-30%。低于5℃时应采取蒸汽养护,将养护温度控制在40-60℃,脱模时间可压缩至8-12小时,但需控制升降温速率不超过15℃/h。
三、结构特征适配
管径500mm以上或壁厚超过80mm的顶管,因水化热积聚需延长养护2-4小时。钢筋密集区域应通过温度监测确认内部温差≤25℃后再脱模,防止温度裂缝产生。
四、模板体系影响
钢模比木模导热快,夏季需提前1-2小时拆模防止粘模;采用新型高分子脱模剂时,强度要求可适度降低至25%设计强度。对于异形管节,需在转角部位进行局部强度验证。
五、工艺验证流程
建立"试脱模-检测-调整"的验证机制:生产时进行阶段性强度检测(6h、12h、18h),绘制强度发展曲线。后续生产按曲线控制,并每季度复核一次。脱模后应立即检查管体表面,气泡孔洞率需<2%,棱角破损深度≤3mm。
实际施工中应结合JGJ/T 10-2011《混凝土泵送施工技术规程》和GB50268-2008《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》要求,通过BIM模拟预判温度场分布,建立动态调整机制,确保脱模质量与施工效率的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