水泥管作为传统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通过功能升级与系统整合,发挥着的作用。海绵城市强调构建“渗、滞、蓄、净、用、排”六位一体的雨水管理体系,而水泥管在其中主要承担结构性支撑与系统性协同功能。
在雨水排放与传输方面,水泥管凭借其高强度特性,构建起城市排涝的主干网络。相较于传统直排模式,海绵城市中的水泥管系统通过智能化改造,可接入雨水流量监测装置,与调蓄池联动调控排放节奏。例如,上海市临港海绵试点区将直径2.5米的水泥管与智慧管控平台连接,实现暴雨时流量动态调节,排放效率提升40%。
在地下储水设施建设中,预制钢筋混凝土管廊技术取得突破。武汉市采用内径3米的透孔水泥管构建地下水库,管壁预留渗水孔并包裹土工布,既保证结构稳定性,又能实现雨水缓释渗透。这种改良设计使单个管段蓄水量达50立方米,较传统管材提升蓄水能力3倍。
在系统协同方面,水泥管与绿色基础设施形成互补。北京市通州海绵城市区将雨水花园、生态滤沟与水泥管渠衔接,前端设施滞留初期雨水,水泥管网负责中后期径流输送,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85%以上。监测数据显示,这种灰绿结合系统使管网负荷降低30%,延长使用寿命约15年。
随着材料技术进步,透水混凝土管、生态改性管等新型水泥管材逐步应用。广州市南沙区铺设的透水率15%的水泥管,配合级配碎石层,使道路雨水下渗速率达到10mm/h,有效补充地下水。同时,管材表面涂覆光催化材料,对径流中COD的去除率提升至25%。
当前水泥管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仍面临管径标准化、接口防渗等技术挑战。未来发展方向包括开发模块化预制管件、集成水质净化功能等创新技术,使传统水泥管系统向生态化、智慧化方向转型升级,更好地支撑海绵城市可持续发展目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