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砼宇特构科技有限公司

涵管的脱模时间如何确定?

2025.08.16

涵管的脱模时间是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中的关键控制点,需综合考虑材料性能、环境条件和工艺要求。以下是确定脱模时间的主要方法和技术要点:

一、强度控制法

脱模时混凝土强度需达到设计强度的30%-50%(约10-15MPa),通过标准养护试块抗压强度测试判定。夏季常温下(20-25℃)普通硅酸盐水泥浇筑后12-18小时可脱模,冬季(5-10℃)需延长至24-48小时。掺入早强剂时可缩短30%时间,但需通过试验确定佳配比。

二、温度监测法

采用电子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构件芯部温度,当内外温差≤20℃且温度曲线进入下降阶段时,表明水化反应趋缓,可安全脱模。蒸汽养护时需控制升降温速率≤15℃/h,恒温阶段保持80-90℃,总养护时间6-8小时后可脱模。

三、结构特征调整

1. 壁厚≤15cm的小型涵管,采用翻转脱模工艺时,静停时间需≥4小时;

2. 直径>1.5m的大型涵管需分层浇筑,每层间隔时间不超过初凝时间(通常1-2小时),整体脱模时间延长20%;

3. 异形截面或加强筋密集部位,应局部增加2-3小时养护时间。

四、环境补偿机制

湿度低于60%时需覆盖塑料膜保水,每降低10%湿度延长脱模时间15%。海拔每升高500米,因气压变化需增加10%养护时间。雨季施工时应搭建防雨棚,避免表面水灰比失衡。

五、质量控制要点

脱模前需进行回弹仪现场强度抽检,合格率应达95%以上。脱模后立即检查表面气孔(直径≤3mm)、裂缝(宽度≤0.2mm)等缺陷,发现异常应调整配合比或养护方案。建议建立温度-强度-时间数据库,通过机器学习优化脱模预测模型。

实际生产中宜采用"强度为主、时间为辅"的综合判定法,结合企业历史数据和具体工程要求,制定动态脱模标准,在保证结构完整性的前提下提高模板周转率。